|
|
|
|
您当前的位置:本地通首页 > 本地历史 > 朱家胜

朱家胜

关键词:朱家胜     我要发布新的信息
  • 相关机构: 莲花在线
  • 电 话:
  • 网 址:http://
  • 感谢 lianhuaccoo 您提交的信息已被本站采纳
  • 点击率:5614

    已有0网友参与纠错

朱家胜

  (1914—2007)江西莲花县人。一九二九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一九三二年转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江西莲花县乡苏维埃政府委员、主席,区苏维埃少先队主任委员,游击队政治委员,警卫营政治委员,红八军第二十四师七十一团宣传干事、连指导员,红六军团模范师政治部技术书记,军团政治部总务处长。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一二0师三五九旅教导营队指导员,第七一八团营教导员,八路军南下支队营政治委员,第三五九旅政治部组织科长,解放战争时期,任西北野战军第二纵队政治部组织部长,第一兵团组织部部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新疆军区政治部组织部部长、后勤部政治委员,政治部干部部代部长,南疆军区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政治委员,新疆军区政治部副主任,乌鲁木齐军区政治部顾问。一九六一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朱家胜将军,建国后任职驻新疆部队三十余年,艰苦奋斗,无怨无悔,操守廉洁,俭德夙著。将军宅四周空地必点豆种菜,尤喜种南瓜。将军常言:“从井冈山起,我就爱吃南瓜。南瓜好啊,既可当饭,又可当菜。”凡南瓜收获前,必摘南瓜叶、南瓜藤、南瓜花炒菜吃,曰:“不要浪费了!”
  朱家胜将军节俭。将军晚年与杨伯达同志一道调查南疆军区前身部队红六军团和三五九旅的军史资料,足迹遍及十余省、二十余县市。杨伯达回忆言,将军能宿大房子,不住单人间;能挤公共汽车,不打的士;能吃大排档,不吃饭馆。出发时带两万余元,归来时仍余万余元,均悉数上缴。财务人员算账时大惊讶:“两位老首长除去旅差费,平均每天伙食标准比一般干部还低。”
  “文革”后期某日,朱家胜将军出差至湖南。其时,将军女儿朱南荣于广州军区工作。湖南省军区某领导与将军言:“难得从新疆出来一趟,何不顺道到广州看看女儿,抱抱孙子啊!”将军断然回绝,曰:“我不是来探亲的,不能浪费这个钱。”又某日,将军至云南某县出差。由昆明转车,时夜半。同行者劝之,先到昆明住一晚,明日再到该县。将军曰:“不要浪费这个钱了。”即乘公共汽车到某县人武部,入宿招待所一间五六人住的大房间。次日,武装部长接昆明军区电话,方知来了一位大干部,大惭,急与之换房,将军已离矣。
  朱家胜将军节约而不小气,俭朴而不吝惜。将军家人回忆,将军历年工资积蓄,几近于无,或捐献支援地方建设,或购买“爱国公债”,或资助希望工程,或帮助生活困难的乡亲、战友,出手大方,毫不犹豫。1957年,为支援建设疏勒县“八一”拖拉机站,将军带头捐钱1000元。次年又购买“爱国公债”1000元,是当时南疆部队买国债最多的干部。60年代末某年,朱家胜将军一次性交纳党费5000元。其时,将军任新疆军区政治部副主任。
  朱家胜将军有回忆录《飘动的篝火》传世。1959年于《人民文学》发表,蜚声一时,著名作家杜鹏程撰文称之为战争文学的范本,英雄主义的颂歌。该文先后被收录于高中语文、《中国当代文学史》及中学、大学语文教材,并翻译成法文、英文、西班牙文等多国文字出版。
 
戎马一生 业绩辉煌

        


        


        


        


         1929年,年仅15岁的朱家胜参加了革命,从此踏上了一生的戎马生涯。
        朱家胜1932年8月参加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4年8月随红军长征。在抗日战争时期,随三五九旅在南泥湾屯田。他跟随贺龙元帅和王震、肖克将军南征北战,出生入死,业绩辉煌。朱家胜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为夺取全国胜利,缔造新中国,人民军队的建设,立下了不朽功勋。
        朱家胜在繁忙的军务之余,以顽强的毅力刻苦读书,不断进取,像在前线打仗似的,攻克了一个个文化堡垒,成为文武双全的将军,
        在南京江苏省军区干休所的一幢幽静的小楼里,我拜访了在这里安度晚年的朱家胜将军的遗孀陶冠芳。她虽然是“古稀老人”,但风韵犹存,精神矍铄,思维清晰,聊起老伴几十年前的往事,她如数家珍。
        依依惜别父老乡亲
        朱家胜,原名朱家盛,1914年1月出生于江西省莲花县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929年1月朱家胜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这是他人生道路的第一个转折点。1932年,莲花县掀起了参加红军的热潮,村里的青年踊跃参军,都以此为荣。这年“八一”建军节,莲花县南村区召开群众大会,动员青年人参加红军。时任乡苏维埃政府委员的朱家胜带头报名,在他的影响下,有80多名青年参加了红军。他成为红军战士后,先后参加了湘赣、湘鄂川黔苏区反“围剿”,中央苏区第四次、第五次反“围剿”。
        朱家胜所在的红六军团,当时在湘赣革命根据地。1934年8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红六军团接到中央军委命令:作为中央红军先遣队进行长征。所谓“先遣队”,就是“敢死队”,就是要在中央红军的前面杀出一条血路,让中央红军通过。军令如山倒,红六军团迅速行动,朱家胜和战友们都积极作行军准备。行军3件宝:草鞋、雨具、带饭包。前面两件很快找到,就是没有后面一件。通讯员陈志明就说:“做带饭包的布我有呢,马上给你拿来。”说着就回宿舍拿来一块布。朱家胜接过布,原来是去年棠市战斗中缴获国民党的军装,长裤改短裤剪下的一只裤脚。他感激地对通讯员说:“谢谢你,帮助我解决了大问题。”他用这块布缝成像小干粮袋似的小袋子,这就是带饭包。出发那天,群众纷纷来到驻地为红军送别,并反复叮咛:“打完胜仗快回来!”朱家胜洒泪告别父老乡亲,踏上了二万五千里长征之路。
        那个“反毛”文件烧得好
        英勇的红六军团,刚刚爬过自然界的玉龙大雪山,又遇到了一座人为的大雪山。那天,他们刚刚在一个叫理化甲洼的村子住下,时任红四方面军领导之职的张国焘便派“工作团”马副团长来了。他是奉命给红六军团送来了文件。
        朱家胜当时任师政治部技术书记。他签收了一大捆送来的文件。文件说:“这是干部战士的教育材料,必须立即发到连队中去进行教育,切勿延误。”文件以《反对毛、周、张、博》(指毛主席、周恩来、张闻天、博古)为题,诬蔑中央领导同志“率领红军北上抗日,是右倾机会主义的逃跑路线”等。朱家胜看过后心想:我是文件的管理人,如果把这个文件发下去,就要犯严重错误,后果不堪设想;要是压下文件不发,它是以红军总政治部名义下发的文件,如何交代?朱家胜想了很久,没有找到处理文件的好办法,决定暂时“埋伏几天”,观察一下,再作处理。当然,这样处理也不是长久之计,因此,他的思想负担很重,很害怕。怕什么?一怕党内不团结,怕出大问题;二怕文件处理不当,犯错误。他几次找罗主任都没有找着,原来罗主任到军团部开会去了。
        有一天,红六军团政委王震来政治部,朱家胜急忙把文件送给王震看。王震一看文件十分气恼,把文件甩在草坪上,斩钉截铁地说:“不能下发!毛主席北上抗日,是正确的。我们是拥护毛主席的,狗娘养的才反对毛主席!”他听了王震首长的话,深深地出了口气。后来,王震又在别处看到这样的文件,他火冒三丈通知把它烧掉。朱家胜把文件烧掉了,认为这是处理这种文件的最好方法,但还是有些害怕,因当时正处在“残酷斗争,无情打击”的风口浪尖上。
        后来,王震给任弼时、贺龙等领导发了电报,电报说:“我们把那个反对毛主席的文件烧掉了,不知妥否?请给予指示。”任弼时、贺龙即回电报说:“烧得好!”这让朱家胜压在心头的一块石头落了地。
        “南泥湾情结”终其一生
        花篮的花儿香,听我来唱一唱
        来到了南泥湾,南泥湾好地方
        ……
        又战斗来又生产,三五九旅是模范
        咱们走向前,鲜花送模范
        这首优美动听的歌曲《南泥湾》,在全国轰动,可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它唱响延安,声播四海,影响了几代人。
        “三五九旅是模范”,朱家胜就是三五九旅的老战士。红六军团1934年8月从江西出发,纵横11个省,行程二万五千里,于1936年10月胜利到达陕北。到达陕北后。红六军团编为三五九旅。三五九旅把昔日荒山野岭的南泥湾,变成了“陕北的好江南”,创造了我军屯垦戍边历史的奇迹。
        冬去春来,几十年来,朱家胜一直保持着南泥湾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对自己要求很严。他晚年与战友杨伯达一道调查南疆军区前身部队红六军团、三五九旅的军史资料,足迹遍及10余省、20余县市。一路上,能住普通房,不住单人间;能挤公共汽车,不打的士;能吃大排档,不吃宾馆饭。出发时带两万余元出差费,报账后结余的一万余元悉数上缴。他出差到湖南,其时女儿朱南荣在广州军区工作。湖南省军区领导跟他说:“难得从新疆出来一趟,你不顺道到广州看看女儿女婿,抱抱外孙?”他却回答说:“我是出公差不是来探亲的,任务在身,不便随意改变行程。”
        朱家胜节约而不小气,简朴而不吝啬。当地方、国家,或别人遇到困难需要帮助时,他会慷慨解囊相助,或捐款支援地方建设,或购买爱国公债,或资助希望工程,或帮助生活困难的家庭。上个世纪60年代支援家乡水电事业建设,他一次捐款4000余元(这笔数额,当时是颇为可观的),后来他又寄钱给家乡筑起了六石洲全长500米的河堤。他还一次交党费5000元。他在南疆军区工作时,经常荣获单位“捐款状元”的雅号,这体现了一个共产党员的高尚情操。
        “大老粗”登上“大雅之堂”
        朱家胜没有上过一天学,凭借聪慧的天资,参加革命后,一手拿枪,一手握笔,学习文化,进步很快。他利用战斗空隙学习文化知识。全国解放后,他在部队政治学院速成班学政治,学文化,提高了自学能力。在职自学可谓困难重重,但是他并没有被困难所吓倒,学习时间少,他就见缝插针,一点一滴地挤时间学;要学的知识多,就一口一口地啃;记忆力不理想,就反复学反复记。在漫长的自学成才之路上,他以惊人的毅力,夜以继日,刻苦学习,像当年打仗似的,先后攻克了读书看报、阅读文件、写总结、写报告、写文章等文化堡垒,“大老粗”终于登上“大雅之堂”。
        朱家胜的代表作有散文《飘动的篝火》。全文只有3000多字,它再现了震动全世界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中的一个小小的生命片段。1959年,《人民文学》登载后,先后入选高中、大学语文课本,并被翻译成英文、法文、西班牙文,在海内外广为出版发行。著名作家杜鹏程读了《飘动的篝火》后,很兴奋,也很感动。他说,这是“一首英雄抒情诗”。“‘五四’以来,我国也产生了许多散文大家,我认为,《飘动的篝火》可以和过去、现在许多流传久远的作品并列而不逊色”。
        朱家胜挥毫著述的长征回忆录,由新疆人民出版社出版,共49篇文章28万字。著名作家杜鹏程为本书作序,开国上将肖克为这本书题词:“以革命战争时期的革命精神推动社会主义时期的建设事业。”
        2007年8月3日,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人民军队优秀的政治工作者朱家胜在南京走完了他93岁的人生旅程。
        朱家胜的儿子朱凡心、女儿朱友荣说:“父亲一生虽然没有给我们留下什么物质遗产,却给我们留下了一篇散文名著《飘动的篝火》和一部长征回忆录,这是比万贯遗产还要宝贵的精神遗产。我们一定继承父亲生生不息的革命精神,永远生活节俭,勤恳敬业,踏实做人,忠于党,忠于人民。”
赞助商提供的广告
纠错信息:( 已有 0 人发表纠错信息 )
电话:18179915088 传真:0799-7228600 邮箱:jxlhzx001#126.com
地址:莲花县金城大道梦扬宾馆三楼 邮编:337100
Copyright © 2004-2024 江西莲花在线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城市联盟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id":"10"}'>